原铁道兵第10师50团修理连,以钢铁纪律、卓越作风和精湛技术著称,是一支传承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连队。在铁道兵的辉煌历史中,尽管它的历程仅有短暂19年,却如同一颗划破夜空的璀璨流星,闪耀着奋斗、智慧与荣耀的光芒。它承载着铁道兵的不朽军魂,在历史长河中持续发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1965年1月,在成昆铁路建设的火热浪潮中,50团修理连应运而生。它先后参与了成昆、襄渝和青藏三条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建设周期漫长的国家大动脉铁路建设。连队初建时规模较小,仅有八班编制,随着任务的加重和部队的发展,1970年扩编为三排十二班编制。1984年1月,顺应时代发展,修理连随铁道兵集体转业,告别了军旗,结束了19年的现役生涯。
连队工种齐全,涵盖吊装、机械修理、锻工、翻砂、模具、木工、焊接、板金、军械、电工、钳工以及车、铣、钻、刨、磨等约20个工种,配备近百台先进机械设备。作为团后勤处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修理连肩负着全团铁路建设施工机械的维修重任,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修理连人才辈出,历任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技术员和司务长,以及各排排长、副排长,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修理连历任连长依序为王忠奎、杨新志、沙永义、朱国祥、丁新善;历任指导员依序为于尚臣、王照峰、徐文全、楚学臣、付文秀、朱宗明。历任副连长依序为李国安、王修航、范应林、朱宗明、黄茂清、朱国祥、丁新善;历任副指导员依序为王德文、常久泉、吕志让、王道锡。历任技术员依序为陈福全、赵笃志、黄潭、朱国祥、丁新善;历任司务长依序为常久泉、杨士伦、曾祥明、张怀信。
一排排长依序为李海华、黄茂清、丁新善;副排长为黄福生、杨明仿、王振伟。二排长依序为朱宗明、郭来宝、朱国祥;副排长为:廖荣和、孟祥勇、余全合、石力征。三排长依序为黄义坤、沙永义、魏兴忠、朱国祥、郭来宝;副排长为王明武、荣之友、刘天华、代永富、徐志明。
他们以身作则,带领全连官兵攻坚克难,为连队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这些领导干部,凭借丰富的经验、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成为连队发展的中流砥柱。
从1965年到1980年,修理连广纳贤才,先后补充了13批兵源,吸纳了40名支援三线个省市,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建设力量。在漫长的岁月里,约300多名官兵光荣退役转业,他们将在部队学到的技能和精神,带到了地方建设中。1984年撤编时,124名干部战士集体转业,加入中铁20局,开启了新的征程。
在参与三条铁路建设的过程中,修理连的驻地也随着工程的推进而不断变迁。从四川峨眉县马道公社燕岗大队,到四川省峨边县城郊、西昌市马道公社白庄大队、德昌县,再到陕西省旬阳县兰滩公社,最后驻扎在青海省乌兰县西里沟公社。每一次驻地的转移,都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官兵们始终坚守岗位,迅速适应新环境,为铁路建设贡献力量。
首任连长王忠奎,1947年从山东乳山入伍,历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曾任汽车连连长。他性格耿直,作风正派,处事严谨,军事素质过硬,身先士卒,对下属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1965年,他带着简单的修理工具,奔赴四川峨眉燕岗大队,开启了修理连的组建工作,为连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任指导员于尚臣,1949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待人平和,政治觉悟高,工作责任心强,管理能力出色。他以身作则,深入基层,关心士兵工友的生活和思想,与连长密切配合,共同将一支来自五湖四海的兵民混合队伍,锻造成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钢铁连队。
王忠奎和于尚臣将我军的优良传统和铁道兵精神融入连队建设,他们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了全连干部战士的成长,为后续连队领导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兵传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
作为团后勤技术保障的核心力量,修理连在铁路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承担着全团施工机械的维修和零部件加工任务,同时负责桥涵、隧道建设施工模型以及安全防护设施、部队移动装备的设计制作。
为了确保施工进度,修理连采取灵活多样的保障方式,小修到现场,大修到车间,设备技术服务与工程配套设施项目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历任连队首长格外的重视技术人才教育培训,不断的提高干部战士的技术素质,为连队的技术保障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他们挖掘技术人才,充实技术队伍,从支援三线建设的人员和新兵中选拔专业方面技术骨干;严抓新兵培训,通过集中学习和实践操作,使新兵迅速掌握专业技能;坚持以老带新、以师带徒的传帮带机制,加速专业方面技术的传承与创新;选派人员外出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严格年度技术考核晋级,激发战士们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对技术骨干实行转志愿兵制度,稳定技术队伍。通过这一些举措,修理连的技术保障能力不断的提高,为全团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技术后盾。
1966年,在成昆铁路建设中,50团4营承担的峨边县马斯溪渡口1400米龙岩坝隧道成为“卡脖子工程”。师部配置的日本进口钻孔台车因缺少钻头而被迫停工,制造钻头的重任落在了修理连肩上。连长王忠奎亲自挂帅,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材质检验、绘图设计,最终决定利用硬质耐磨废旧钢轨切割锻打成型。在各工种技术骨干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道工序,成功制造出钻孔台车急需的钻头。这一技术不仅满足了本团施工需求,还被师修理营推广,为全师批量制造进口钻孔台车钻头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赢得了工程进度。同年8月,铁道兵后勤部在50团修理连召开“技术革新现场会”,将这一技术推广到全铁道兵,为连队赢得了荣誉。
1975年,部队移防青海,面对高原恶劣气候和大型施工设备的维修难题,修理连成立机械维修机具革新领导小组,制定技改方案。连长杨新志亲自指挥,技术副连长朱宗明负责实施。他们对维修平台做增设改造,设计安装轨道移动式龙门吊车,提高了维修效率;对老旧设备和操作平台做更新改造,提升了设备性能;组织技术骨干赴修理营参观学习,开展技术创新,制作了汽车、推土机等全套大修机具,实现了半机械化维修,快速缩短了维修时间。这次技术改造与创新,全方面提升了修理连的技术服务的品质水平,为青藏铁路建设机械设备的正常维修提供了有力保障。1979年,铁道兵后勤部在50团修理连成功举行技术革新现场会,并授予“铁道兵技术革新先进连队”奖牌,朱宗明因直接负责技术革新荣立个人三等功。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恶劣的环境给施工连队带来了诸多困难。修理连急基层之所急,想基层之所想,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施工进度。他们组织抢修送修的机械和配件,小修随叫随到,送修送件到施工现场,并宣传高原机械保养常识;对重点桥涵工程的模板来加工改造,设计加装保温装置,解决了实施工程质量保障难题;承担全团桥梁安全防护装置的加工任务,根据施工进度提前和应时加工相结合,及时满足了基层连队的施工需求。修理连的积极主动、灵活多样的保障措施,得到了团后勤和技术部门的高度赞扬,荣之友和丁永国荣立个人三等功,代永富、扬岩平、冉茂全、周勋民、韩兴明等分别荣获营连嘉奖。
1977 - 1978年,为给青藏铁路二期跨越高寒冰川冻土层积累实践经验,铁道兵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选定在唐古拉山地区风火山设立实验基地。由50团13连负责施工,修理连承担技术保障服务。接到命令后,修理连迅速组建了由钳工、车工、电气焊、内燃机修理等多名技术骨干组成的综合技术保障班,分两批分别由阵吉平、刘宗友任班长,驾驶工程车,携带发电设备,同师給水营派出的小分队一起,配合13连的施工。会同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和沙漠研究所、中国铁路设计院、兰州铁道学院、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派出的专家团队,历时两年,共同完成了冰川冻土层铁路建设科学实验任务,为青藏铁路建设二期工程项目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期间,连队领导先后两次赴风火山工地慰问,同战士同吃同住在军甪帐篷内,体验了风火山高海拔的极寒艰苦生活。感受了阵吉平等多位战友和张绪德师傅远离连队,不畏恶劣环境的艰苦,舍身报国、为连队争光的高尚情操。实验任务完成后,赴风火山的陈吉平、刘宗友、曾大千、韩兴民各获营嘉奖1次,王振伟、王俊元荣立三等功1次。
在成昆和襄渝铁路建设中,部队烧水煮饭主要是依靠木材。为保护资源、节省人力财力,修理连积极开展改灶节能活动。司务长杨士伦、常久泉和张怀信,以及炊事班长侯联松、高峰山等,通过不断试验和创新,先后创造了每顿饭每人用1斤木材、将一顿饭人均耗材从1斤2两降到8两、将日均耗材10斤降到4斤、人均日耗煤从1斤降到7两的佳绩。这些改灶节能成果得到了师团后勤和军需部门的格外的重视,并在修理连召开现场会,向全师推广。烧火工徐庆华因在改灶节能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荣立个人三等功,被评为学雷锋标兵。
1974年部队移防青海后,因高原缺氧,内地使用的行军锅煮不熟饭,极度影响官兵身体健康。1975年,修理连接受研制大型高压锅的任务。连长杨新志亲自组织指挥,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将闲置立式冲床改造成立式车床,解决了高压锅密封气压台切割技术难题。大型高压锅研制成功后,经检测压力超出原有设计要求2个大气压的安全标准,为批量生产配置部队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师团有关部门在修理连召开技术推广现场会,3排因在研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先进集体。中央电视台在“国家记忆”栏目中对这一事迹进行了报道,称赞铁道兵为解决部队吃饭问题做出的巨大贡献。
1976年8月,铁10师举办军体运动会,修理连选派于开湖参加体操项目竞赛、张怀信参加手榴弹投掷和跨越障碍项目竞赛。于开湖获得体操单杠第一名、吊环第二名,张怀信获得手榴弹投掷第一名,于开湖还代表铁十师参加铁道兵军体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1977年8月和1979年8月,50团举行军体球类运动会,修理连选派于开湖、张怀信等10余名运动尖子参加,于开湖分别取得体操项目单双杠、吊环第一名,张怀信分别取得手榴弹投掷和跨越障碍双项第一名。此外,修理连还抽调60名战士,在开幕式上进行“刺杀操”表演,获得团首长高度评价。
1974年5月,中央在全国开展批林批孔政治理论学习,铁十师决定在50团修理连举办试点。连党支部成立理论学习领导小组,各班选定理论学习骨干,采取集中辅导、骨干带动、学习专栏和班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批林批孔政治理论学习。历时1个月,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全师总结了成功经验,有效清除了反党集团对军队的影响。师团组织指导试点活动的领导对修理连干部战士的组织纪律、工作作风、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和精神风貌给予了高度评价。
1965年、1966年、1968年,修理连三次被评为团“四好连队,五好食堂”;1979年,荣获“铁道兵技术革新先进连队”称号。这些荣誉是对修理连多年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度认可。
修理连涌现出一批英模人物和立功人员。首任连长王忠奎、首任指导员于尚臣,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斗经历,成为全连官兵的榜样;随军职工陈友国、张怀信、徐庆华、文春云等,在各自岗位上表现出色,荣获团内荣誉称号;
黄潭、徐文全、杨新志、常久泉、荣之友、扈库生、王振伟、徐从思、丁永国、景喜科、朱宗明、王道锡、黄茂清、范旭、蔺党利、赵小文、罗明省、崔兴常、白千里、高峰山、马景田、贾玉明、魏传玉、王俊元、王金成、赵国良等众多官兵,因在技术革新、施工保障、抢险救灾等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荣立个人三等功。这些英模人物和立功人员,是修理连的骄傲,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全连官兵奋勇前行。
自1965年组建以来,修理连为部队培养提拔了常久泉、朱宗明、黄茂清、黄义坤、沙永义、曾祥明、魏兴忠、常政才、朱国祥、丁新善、张怀信、扈库生等一批优秀干部。这些干部在连队建设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在修理连学到的精神和技能,带到了新的岗位上,为部队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和奉献。
在首任连长王忠奎和首任指导员于尚臣的精心培育下,修理连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40字连队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志在四方,听党召唤;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技术过硬,敢于攻坚;军旗在心,军魂不朽。”
这40字连队精神内涵丰富,前两句体现了铁道兵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仰;第三句强调了连队的组织纪律和工作作风;第四句突出了技术创新和攻坚能力;第五句表达了对军人身份的坚守和对军魂的传承。长期以来,修理连始终以连队精神为指引,坚持党支部的统一领导,将精神内涵贯穿于连队建设的每个方面,使连队成为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技术过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模范连队。
修理连的40字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技术求精,勇于创新;团结同心,争创优先;干部带头,率先垂范;自力更生,保障供给。”
这些优良传统在连队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在陕西兰滩设防搬迁中,面对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任务,连长杨新志带领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钢钎、十字镐等简单工具,开山辟路、平整地基,自行解决了建房所需的石料、木材和水源,为部队节约资金20多万元,按时完成了设防任务。在日常生活中,连队传承我军养猪和开荒种地的传统,利用业余时间采集猪草、加工豆制品、开垦荒地种植蔬菜,不仅改善了连队生活,还节约了伙食费和粮食指标。1976年唐山地震后,连队积极捐款捐物,展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互助精神。
修理连虽然退出现役,但它的精神和军人情怀却在战友们心中生根发芽,延续传承。19年的战斗历程,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战士结下了深厚的战友之情。在铁道兵撤编35年后,2019年、2021年、2023年、2025年,在安建新、白千里等战友的倡导和组织下,在朱宗明、黄潭、常久泉、黄茂清、朱国祥等连队老首长的全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4届战友联谊会,每次都有100多人参加。
各届战友联谊会都组建了强有力的筹备班子,在安建新、朱宗明、常久泉、黄潭、黄茂清、朱国祥、黄福生、代永富、白千里、申经臣、张怀信、魏玉山、杨岩平、石力征、谢长儒、田丰勇、于开湖、邓芝平、卢元增等战友组成的筹备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提前召开会议,制定章程,规划议程,核算经费。精心设计,筹划了接续友谊、展现军魂、弘扬铁军精神、传承连队光荣传统为主要内容的联谊活动内容。把活动开展的活跃欢畅、紧凑有序、丰富多彩、气氛热烈、提神鼓舞、富含正能量。由旧照片组成的火热军营视频,勾起战友们对那段艰苦卓绝且激情燃烧岁月的回忆。黄谭会长的演讲如诗如歌,引精据典、精练提神的言辞沁人心脾,令人潸然泪下。朱华根老战友激情荡漾的主持和指挥领唱的《铁道兵志在四方》、《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等军歌,更是动人心弦,意韵悠长,将大家带入那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攻坚克难、乐观向上的火热年代。具有修理连18年军龄的朱宗明指导员讲连史、讲传统、讲几位老连长指导员的英烈故事,讲连队贡献和取得的荣誉,使大家群情激昂,韶华再现。很多年过七旬的老战友和军嫂献歌献舞表演节目,使联谊活动高潮迭起。
在筹委会的组织下,战友们畅游了四地的名胜古迹、秀美山川和革命圣地。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铁道兵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旬阳兰滩襄渝线连队驻地。战友们的思想受到了振撼,初心得到了固守,精神受到感染。优美的山川胜景,历史文物,伟人的思想情操,振奋了人生,丰富了阅历,增长了知识。敬赏先人的伟绩,品味人生的多彩和辉煌,缅怀伟人和先辈们创业的艰难。领略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满目盛世的市景繁华。从人们的视觉和社会反馈中,深深感受到了军人的责任和荣光,人生三观得到了勘正固守。在相聚交流中,战友们积极联络互动,利用短暂的聚会时日,分享了工作、事业、经商、脱贫致富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把控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惑。
期间,筹委会秘书长安建新带李忠城战友赴徐州看望了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的王金成战友,带去了联谊会500元慰问金。又和荣之友、税友林到四川乐山看望慰问了重病在身的原修理连副指导员王道锡。同朱宗明、谢长儒等战友去四川邛崃己故副连长黄茂清家看望慰问了其家属,并到黄茂清灵墓前代表全连战友举行了祭悼活动,宣读了联谊会会长黄潭写的祭文,缅怀了老首长的英烈事迹。
联谊活动中,筹委会对经费有困难的战友实行了减免和互助。黄潭、朱宗明、常久泉、荣之友、谢长儒、朱国祥、廖荣和、黄福生、卢元增、白千里、安建新等43位战友和2位军属,向联谊活动、纪念册印制和旬阳兰滩连部房东捐款计56288元(其中黄潭一人捐3万元)。再现了富含连队精神和传统内容的团结、友爱、互助、节俭、亲民的良好风尚,使联谊活动开展的更具特色。
通过战友联谊活动的举办启迪,涌现出了常久泉、朱宗明、袁仲明、付巧生、黄福生、安建新、周应昌、扈库生等一批连队奋斗精神与优良传统传承人。他们积极撰写回忆录、纪念文章、诗歌等,以文创载体讴歌铁道兵50团修理连的辉煌历程和英雄事迹。特别是朱宗明撰写的《朱三哥回忆录》和《用心于事,用情于民》两书,周应昌的《草根心声诗歌集》,朱宗明、安建新整理编印的《铁道兵50团修理连战友联谊会纪念册》等书籍,将铁道兵50团修理连这一英雄集体和军人情怀,推介到更广的范围,为社会和后人留下了保贵的精神食粮,使铁道兵50团修理连的奋斗精神和光荣传统,在下一代得到延续和传承。
联谊会不仅是战友们相聚的盛会,更是传承连队精神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一些活动,战友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坚定了理想信念,传承了铁道兵精神。在联谊会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战友们积极捐款捐物,互帮互助,展现了团结友爱、互助节俭的良好风尚。
原铁道兵10师50团修理连,用19年的光辉历程,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它的精神和传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再创辉煌。
注:本文依据《铁道兵十师50团修理连纪念册》、朱宗明《朱三哥回忆录》内容和常久泉、黄福生、黄潭、袁仲明等战友回忆录整理。
周应昌,甘肃省渭源县人,1973年12月入伍,历任铁道兵10师50轩修理连战士、新兵连班长、连炊事班班长,因工作出色,荣获营连嘉奖10次,并光荣入党,1978年经部队推荐转业到长庆油田成为企业政工干部。1985年调回原籍任乡镇企业管理局中层干部,1989年至2000年任渭源县两企业厂长、经理。2001年企业改制后调渭源县中小企业管理局。2015年从县工业和信息化局退休。
朱国祥 1973年11月入伍,历任铁道兵10师50团修理连战士,统计员,石家庄铁道兵工程学院学员、修理连排长、技术员、副连长、连长;1984年1月转工后历任铁道部第20工程局第三工程处技修队任队长、局技工学校教员;1987年4月任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书记员、办公室主任、城东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民事审判庭庭长、城东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城东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2013年6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