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时的方位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要闻本网原创
1月7日,记者在嘎拉德斯汰线路工区见到刘志刚时,他正与工友们预备下午的检修作业。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嘎拉德斯汰线路工区车间,坐落旧嘎拉德斯汰火车站,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时,部分铁路线路弯道取直,因而旧嘎拉德斯汰站和其经过的一段铁路线已不再运用。
本年春运,中铁呼和浩特局大板归纳修理段员工刘志刚有了新身份线路工。两个月前,刘志刚告别了作业了24年的515道口,正式卸职道口作业业。2024年11月,集通铁路全线进入“电气化年代”。
跟着电气化改造完结,包含515道口在内的沿线个道口完毕了荣耀任务,28名道口工也随之转岗到了嘎拉德斯汰线路工区,迎来了新的身份和任务。
由于“最终的道口工”的标签,刘志刚曾广受重视。刘志刚和记者说,2000年,集通铁路建立有人值守的道口时,他便来到515道口,成为最早一批道口工。
515公里道口坐落集通铁路与老303国道交会处,铁路横穿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热水塘镇,线路东西侧分别是小镇集市和居民区。
这个小道口既是小镇居民平常日子购物的必经之路,又紧邻通往黄冈梁国家森林公园、阿斯哈图石林景区的首要路途,繁忙时每天这儿要途经50多列火车、1000多辆轿车、万余名行人。
作为铁路道口的守护者,刘志刚的作业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火车一来,道口工便走出房门,放下两头栏杆,吹着哨子提示行人车辆躲避火车,这一场景早已成了小镇公民的年代回忆。
刘志刚说,跟着铁路建造的快速的提高,道口工退出了前史舞台,而新的作业岗位则有着更精准的要求。为了体会刘志刚的新岗位,记者跟从刘志刚和工友们进行了一次查看作业。
刘志刚当天的作业点在新建的克什克腾地道,全长10.691公里的克什克腾地道,是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中的最长地道,也是现在内蒙古最长的铁路地道。刘志刚说,这条地道的建筑,在集通铁路前史上含义特殊。
刘志刚地点工区担任维护嘎拉德斯汰站至经棚站之间的线路。曩昔,在直线公里的两站之间,线座高架桥,线多公里,列车弯曲迂回,三次经过热水塘南麓,素有“三看热水”之称。
电气化改造后,经过新建克什克腾地道、经棚地道、多伦河特大桥等地道和桥梁,旧线路弯道取直,列车穿山而过,“三看热水”成为了曩昔时。
在两个小时的天窗点,刘志刚和几名工友步行往复7公里,查看3.5公里钢轨的安全,在深邃得看不到边沿的地道里,每走5米刘志刚和工友们就要俯身丈量一次钢轨尺度,保证两条钢轨的距离差错不超越2毫米。刘志刚说,从道口工到线路工,改动的是作业内容,不变的是铁路员工担负的职责。
完毕作业后,刘志刚固执带咱们一同看看“三看热水”的爬坡道和515道口原址。驾车穿过一段高低山路,在半山腰上瞭望,三层铁路线从山底到山顶弯曲而上。现在,这段铁路线已不再运用,被护栏围了起来。刘志刚说,眼前这段路,火车曾经爬坡行进,需要走40多分钟的时刻。
下山后不久,就到了原515道口的站房。现在这儿铁路线被柏油路面掩盖,站房也关闭了,行人车辆可疏通行进。刘志刚说自己业余时刻也常会来这儿看看,每次站在这儿,耳边似乎仍能听见火车驶过的鸣笛声,心头就不由地严重一下。
现在,“道口工”已成为了集通铁路的前史名词,新的年代正轰鸣而来。从守着道口到穿行于铁轨之上,刘志刚仍旧守护着这条钢铁大动脉的安全疏通。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 拍摄/项南